合易观察 首页 > 合易观察 >

【分析】生态农业:菲律宾玛雅农场 vs 国内经典模式

章来源于筑梦乡村,推荐关注。

 

 

 
 

世界生态农业典范:菲律宾玛雅农场

 
 

 

生态农场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手段,以“农场”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并把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坏联系起来。


对环境—生物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达到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土地利用环境特别是农业坏境质量为目的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其中以玛雅农场最具有代表性。


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经营主开拓了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


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玛雅农场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


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




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玛雅农场的经营者不仅仅具有极高的商业头脑,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业规划专家。



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随着市场的发展,以生态农场为基础,衍生和支持了更多样化的产业进程。



农场中的身心疗养场所

 

高品质的农场酒店,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养生服务,同时可进行农副产品的销售。




蜜蜂农场销售的蜂蜜 

 

 
 

 

我国生态农业高速发展 跟上节奏要创新
 
 

 

生态农场既是生产的单位,又是环境净化和保护的单位。如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黄淮海平原的台田—鱼塘等均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生态农场的雏型。


1.平地发展模式

(一)“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利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


例如,可以在院子里挖2米深左右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二)北京“留民营”模式




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地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蔗田农业”模式




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蘑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2.山地发展模式

(一)“山区农业”模式


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果园农业”模式


以 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




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蜂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C、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有抑制作用,而蜜蜂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产量。此外,南方的“猪—沼—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也属于生态农业。

3.湿地发展模式题

(一)“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二)“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三)“水田农业”模式




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

相关推荐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