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易观察 首页 > 合易观察 >

乡村格局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格局分布影响因素呈现出不同时期主导因素各异的动态演进过程。乡村格局分布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自然因素在乡村格局分布中起主导作用,历史上乡村格局选址优先考虑防止野兽与其他部落侵袭的安全取向和依赖自然野果的采摘食物取向,或为便于地表取水和水上交通运输需沿河布局,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生态意识加强,社会经济结构日趋有序化,社会经济因素(与乡村生活和生产功能逐渐完善和提升密切相关的因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自然因素
(1)气候
乡村格局分布受气候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气候或较小的地区的地方气候。主要受到风向、太阳辐射以及温度的影响。



风向:将二三类工业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作为乡村格局的分布区域,会加剧城市工业排放有害气体对乡村格局分布的危害。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会影响乡村格局分布。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太阳能利用的基础,太阳辐射具有卫生价值及杀菌消毒的功能,是影响乡村格局分布的重要因素。

温度:小气候及小地区温度是影响乡村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逆温层产生会加剧乡村格局的分布,易形成逆温层的山谷不宜作为乡村格局分布的地点。

(2)地形地貌与地质
地形地貌:乡村格局分布的面积相对较小,影响格局分布较大的因素是地面起伏度、地面切割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度等。地面起伏程度(如山地、丘陵)限制并诱导乡村聚落建设用地的范围、规模、形态和发展方向。相对高度对农村聚落的分布也产生较大影响,通常相对高度越大,农村聚落稀少。地面坡度过大不利于乡村聚落建筑的建设及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组织,坡度过小不利于地表水的排放和排水管线的建设。



 

地质条件:乡村聚落选址尽可能的避开地质断裂带,乡村聚落选址的最优条件是在拥有适量、优质地下水的地区,若地下水位过低,开采难度大、费用高,过量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等问题;地下水位过高,不利于工程地基建设。

(3)生态环境
寻求良好的格局生态环境,避开限制性生态要素是乡村格局分布的特点,例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洪涝调蓄地区、地质灾害危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地区是影响村庄居住安全和居民生存的生态要素。例如水环境与水源保护区、绿化保护地区、文物保护地区是为保障农村聚落要求而建立的保护区。总之,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来保证乡村格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水源
水是乡村格局部落选址开展生产与生活的基础。水源能够改善生态乡村聚落的排水、小气候改善、环境净化及景观的塑造。合格的水质,充足的人均水资源量,便利的取水方式是乡村格局生态系统水源利用的重要构成。



2. 社会经济因素
(1)耕作半径
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区与村庄的距离是与路径状况,运载能力有关。一个农村坐落的位置及规模是由耕作半径决定,以村落为圆心画一个圆,圆周即是该村落中农民所能耕作的最大范围。耕作半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如返费间距长,运载费力大,管理不便会影响部落格局的分布。



 

(2)经济发展状况
乡村格局分布的选址的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交通、制度等因素对乡村格局分布的选址的经济发展产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交通便利、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共用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建设成本的节约。

(3)交通运输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促进乡村格局形态的变化,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的演变。交通运输的布局变化对乡村格局分布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发展,交通干线成为乡村的主要发展轴。生态乡村中的商业网点布局,以交通最优为原则,有向市区环路边缘以及高速公路沿线扩展的倾向。

(4)设施配置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村民生活带来便利,增强人口集聚效应,为乡村生产提供保障。生态乡村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愈完善,愈有可能作为乡村居民点格局分布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教育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是乡村现代化、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设施完善是生态乡村格局分布的理想追求。



(5)人口
人口对乡村格局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口数量与密度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共用设施的需求愈强烈,人口的集中配置既有利于建设成本的节约及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相关推荐
浏览量: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