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易观察 首页 > 合易观察 >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景观的生态塑造

一、背景阐述
鲁尔区工业发展概况
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包括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工业城市。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末,传统的以煤、钢为主的单一结构受到新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70年代后,鲁尔工业区围绕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鲁尔工业区的转型
实施生态工业政策
2007年德国提出生态工业政策,政策致力于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面对国内生产和服务投向绿色环保市场的有利环境,推动未来导向型和社会契合型结构转变,清洁生产和能源效率领域的技术革新,并对工业核心领域的能源原料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改建、合并、合约、转让等多种形式,改造煤炭、钢铁部门的厂矿企业。深化钢铁企业专业化分工,调整一次性加工企业到交通便利、运费低廉的沿河各港口,区位选择更合理。


(2)制定一体化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德国用原有工业文化来带动工业旅游,将转型成本降到最低,避免改造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德国鲁尔区一体化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制定是综合环境治理、市场营销与推广及社会空间重构综合有机体。
 


综合环境治理方面:工业遗产旅游线路覆盖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对鲁尔区的空气污染的治理、土地的保护、污染水体的修复及动植物生境空间的维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市场营销与推广方面:统一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如斜插在工业遗产旅游景区的黄色针形柱;统一使用工业气息浓重的黑色铸铁旅游信息说明牌;遍布在鲁尔区风格一致的1500个棕色路标,此外,还有一体化的宣传册及专门网站。该路线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树立统一的区域形象,对区内各城市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对外宣传具有重要作用。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以颜色来区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各个系统独立存在,只在某些点利用视觉、功能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元素连接。



社会空间重构方面:包含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的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以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在19个主要的景点中,专门选出3个旅游景点,设立专为游客提供整个区域工业遗产旅游信息的游客中心,德国通过对旧工业区的再利用,赋予工业区新的功能,成为特色工业区景观,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空间的重构。



保留工业景观文化方面:旧工业区景观文化的延续,目的是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将废弃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整体保留,将钢铁厂以前的原状,包括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备设施及工厂的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全部承袭下来,让游人可感知原工业生产的操作流程。部分构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使其在展现原有景观的同时,更切合于实际应用。



(3)注重发展新兴产业
鲁尔区在旧工业区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创服务业基地及高技术科研中心,发展“绿色经济”,开发巨大发展潜力的环保技术,进行工业结构改革,扶植能源效率起主导作用的绿色市场。德国政府支持环保转型,德国企业纷纷响应政府号召,通过投资鼓励研发等方式加速自身转型。

鲁尔工业区的生态修复

(1)改善大气环境
鲁尔工业区的城市规划呈现分片组团式,力求从根源上改变大气环境。鲁尔工业区的企业遵守“欧洲环境管理系统”。鲁尔区坚持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要求,两年一次排气检查,每年要淘汰上万辆汽车。



(2)保护土地生态系统
鲁尔区的煤矿开采每年大约产生上千万立方米的煤矸石,德国根据煤矸石山的堆积情况、绿化、地表地下水的保护、堆积物的性质、安全性以及对周围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制定规划。鲁尔区将泥土与细矸石混合堆在矸石上.形成人工土层后对其施肥,保证养分齐全。经过治理的煤矸石山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可供人们游玩的自然风景保护区。

(3)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及修复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鲁尔地区大部分建筑都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景观用水。水体修复系统:河面上共建立4个蓄水库,100多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并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

(4)恢复植被和群落生境
在工业密集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保留、开发和利用空闲地所采取各项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持续维护自然及景观的独特性和完美性。



二、成功典范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其前身是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公园面积广阔,约230公顷。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尊重历史,将该地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工业区转型采取综合性的用地更新改造策略,以开放空间整合及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题。根据其工业化的背景,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厂的历史信息,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与自然景观结合,重新恢复了场地活力。给游人呈现一种自由、发展、变化的景观体现形式。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无异之处在于,不断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如在杜伊斯堡公园的“金属广场”,将原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整齐排列在广场的中央,供游人参观游览,这些景观构成已经成为工业时代的纪念品,而非丑陋破败的废墟。



废弃空间的生态改造方案
增加公园开放性空间的功能
彼得·拉茨将破碎的区域进行重新整理与定位,按照高度的不同,将水系、道路、高架步行道等斑块进行景观层次的梳理,使各个景观元素互补干扰,成功的塑造了新的开放性空间功能分区,加强了城市沟通,减少了人工的干预,保留了场地的工业化信息和要素。





强化景观的雨洪管理系统
公园雨洪管理系统明晰,并设有多个涵水、污水处理装置,公园的水域不断被循环利用。污水被集中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生态环境的统筹管理
公园内生境空间的保护:工厂中的各种植被均未被破坏或移除,被当作公园中最“原汁原味”的景观植物,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材料:废弃的红砖磨碎后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工业景观的开发模式
博物馆开发模式
公园工业景观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的保护,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示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展现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





休闲、展览开发模式
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工厂关闭后煤气储罐废弃。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



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开发模式
鼓风机房综合体位于1号、2号高炉和煤气储罐的东北侧,该建筑建造于20世纪初期,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拱形窗和墙身装饰是当时流行的建筑形式。现该综合体被改造为承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如音乐会、舞会和戏剧表演等。其中的原鼓风机房已转化成为永久性的、作为鲁尔区三年一次节日庆典的500座剧场。



购物、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在工厂原址兴建大型购物中心,旁边仍保存原有工业设施的博物馆,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体育中心、游乐园、影视设施,吸引大量旅游和购物的人流。自行车爱好者奔驶在广阔园区的绿色海洋里,生态爱好者在此随处欣赏到厂区内独特的恢复性生态景观。



三、合易思考

合易观察认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工业遗产保护与生态绿地保护的有机结合。彼得•拉茨一方面尊重历史,保留了大量旧工业区的原有信息,另一方面善于利用生态手段,打破原有默守陈规的、奢华的、静态的公共空间解决方案。接受破败的景观碎片,在生态修复的同时,极力展现有景观的优点,而非掩盖,赋予景观艺术气息。如由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可以看到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子;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及废料等堆积物都体现了大地艺术的创作风格。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涉及文化、生态、旅游等多维视角,并提出了系统整体对策,如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将潜在生态位转化成新的现实生态位,对国内工业遗产旅游景观的生态塑造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浏览量:91